鼠类防治 “攻防战”:防制员私藏的制胜战术全解析
老鼠,作为 “四害之首”,可谓臭名昭著。它们不仅传播诸如鼠疫、流行性出血热、钩端螺旋体病等超 30 种疾病,严重威胁人类健康,还在日常生活中肆意搞破坏,咬坏家具衣物,咬断电线引发火灾,破坏电路系统致电器故障、停电等,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。一场全面且科学的鼠类防治 “攻防战” 刻不容缓。身为专业石家庄杀虫灭鼠公司的有害生物防制员,接下来就为大家深度剖析那些私藏的制胜战术。
一、知彼 —— 洞察鼠类习性
在开展鼠类防治工作前,透彻了解鼠类习性是关键的第一步。我们常见的家栖鼠主要有褐家鼠、黄胸鼠和小家鼠。褐家鼠体型较大,成年体长可达 15 - 25 厘米,偏爱栖息于下水道、垃圾堆、仓库等阴暗潮湿且食物丰沛之地,擅长打洞,其洞穴通常有多个出入口,内部结构复杂,具备居住、储存食物和育幼等不同功能区域。黄胸鼠体型相对较小,体长 13 - 19 厘米,偏好温暖、干燥的环境,常活跃于建筑物上层,如屋顶、天花板夹层、阁楼等地,善于攀爬,能在各类管道、电线等上面自如穿梭。小家鼠更为小巧,体长 6 - 9 厘米,适应能力超强,几乎能在任何有食物和隐蔽场所之处生存,像家具缝隙、杂物堆、厨房橱柜角落等都是它们的藏身之所。
老鼠多为夜行性动物,白天大多隐匿在巢穴中休息,黄昏和黎明前是其外出觅食的高峰期。它们食性繁杂,几乎无所不吃,谷物、水果、蔬菜、肉类、垃圾等皆在其食谱范围内,但不同种类的老鼠对食物的偏好稍有不同,例如褐家鼠更钟情于含水分较多的食物,小家鼠则对种子类食物较为喜爱。老鼠的繁殖能力堪称恐怖,一只雌鼠每年可繁殖 5 - 8 胎,每胎产仔数可达 5 - 10 只,幼鼠在 2 - 3 个月后就具备繁殖能力,如此迅猛的繁殖速度使得鼠群数量能在短时间内急剧攀升。此外,老鼠拥有很强的记忆性和拒食性,若在某个地方遭受过袭击或吃到过味道不佳的食物,它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回避此地和该种食物。而且,老鼠视力欠佳,但其听觉、嗅觉和触觉极为敏锐,对环境中的细微变化能够迅速察觉。
二、环境治理 —— 筑牢防御根基
环境治理在鼠类防治这场 “攻防战” 里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,是从根源上解决鼠患问题的核心策略。
清理杂物,消除藏身之所:定期全方位清理室内外环境,重点关注仓库、地下室、杂物间等易堆积杂物的区域。及时清除长期堆放的废旧家具、纸箱、木材等物品,不给老鼠留下任何可供藏身、筑巢的空间。对于建筑物周边的杂草、灌木丛也要定期修剪,保持环境整洁开阔,减少老鼠的栖息地。像一些老旧小区,杂物随意堆积在楼道、院子角落,成为老鼠的绝佳藏身之处,通过社区组织居民定期清理,老鼠的踪迹明显减少。
妥善储存食物,断绝鼠粮:将所有食物妥善密封保存,使用带盖子的金属或厚实塑料容器存放粮食、零食、宠物食品等。厨房的食物残渣要及时清理,饭后即刻擦拭台面、地面,垃圾桶选用带盖的,并做到日产日清,避免食物残渣吸引老鼠。在农村地区,粮食储存要采用防鼠的粮仓,垫高离地面至少 30 厘米,离墙 50 厘米,防止老鼠啃咬进入。
修复漏洞,封堵入侵通道:仔细检查建筑物与外界相通的部位,如门窗缝隙、空调管孔、抽油烟机管道与墙面的连接处、下水道口、通风口等。对于直径大于 6 毫米的孔洞,用钢丝球、发泡胶、防火泥等材料严密封堵;门窗缝隙要控制在 6 毫米以内,若缝隙过大,可安装密封条或更换门窗;下水道口安装孔径小于 1 厘米的金属防鼠篦子,防止老鼠通过下水道进入室内;通风口则加装网眼小于 6×6 毫米的金属网罩。一些餐饮场所,由于管道众多,老鼠容易通过管道孔洞进入,通过全面封堵后,鼠患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。
管理水源,保持干燥环境:老鼠的生存离不开水,及时修复漏水的水龙头、管道,避免室内外出现积水。卫生间、厨房等易潮湿的区域要保持良好通风,降低湿度。室外的排水系统要定期检查维护,确保排水畅通,避免污水积聚形成水坑,为老鼠提供水源。一些工厂车间,因生产过程中用水较多,更需注重水源管理,通过设置排水坡度、及时清理地面积水等措施,减少老鼠滋生的可能性。
三、物理防制 —— 精准打击鼠群
物理防制方法简单直接、安全可靠,在鼠类防治中应用广泛。
鼠夹灭鼠:鼠夹是常见且有效的物理灭鼠工具,利用弹簧装置夹住老鼠。选用质量可靠、触发灵敏的鼠夹,放置在老鼠经常出没的路径上,如墙根、鼠洞附近、橱柜底部等。放置时,将鼠夹的诱饵端面向墙或物体,夹体距离墙或物体 10 - 20 毫米,并与之垂直,这样能增加老鼠触发鼠夹的几率。诱饵可根据老鼠食性,选用花生酱、油条碎、火腿肠片等香味浓郁的食物。需注意,使用鼠夹时要避免放置在儿童、宠物易接触到的地方,防止意外伤害。例如在一些仓库中,在墙角沿鼠道每隔一段距离放置一个鼠夹,一段时间后,捕获了不少老鼠,有效降低了鼠密度。
粘鼠板捕鼠:粘鼠板对捕捉小家鼠等小型老鼠效果显著。将粘鼠板沿 “鼠道” 平放或折叠成方筒形靠墙、物体边放置,一般无需在粘鼠板上放置饵料,避免将粘鼠板放置在潮湿、多灰和阳光直射的环境,以免影响粘性。家庭中,可将粘鼠板放置在厨房橱柜底部、冰箱两侧、卧室衣柜下面等老鼠可能经过的地方。若发现粘鼠板上粘到老鼠,不要直接用手处理,可戴上手套或使用工具将其连同粘鼠板一起放入垃圾袋中密封,然后妥善处理。
捕鼠笼捉鼠:捕鼠笼通过诱饵吸引老鼠进入,随后关闭笼门将其捕获。把捕鼠笼放置在老鼠活动频繁的区域,笼口朝向鼠道,内放油炸面团、花生米等老鼠喜爱的食物作为诱饵。捕鼠笼可平行或垂直于墙或物体放置,为提高捕获率,可在连续几天内不触动捕到老鼠的笼子,让其他老鼠逐渐适应,增加它们进入笼子的可能性。一些养殖场,为避免化学药剂对养殖动物造成影响,常使用捕鼠笼来控制鼠害,定期检查捕鼠笼,及时处理捕获的老鼠。
电子驱鼠器威慑:电子驱鼠器利用超声波或电磁波发出特定频率,干扰老鼠的神经系统和听觉系统,使其感到不适,从而远离该区域。将电子驱鼠器放置在室内或需要防护的场所,按照产品说明设置合适的工作模式和范围。需注意,电子驱鼠器的效果可能因环境、老鼠适应程度等因素而有所差异,通常可作为辅助防鼠手段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。比如在一些办公室,为避免使用化学药剂和物理器械对办公环境造成影响,安装电子驱鼠器后,老鼠活动明显减少。
四、化学防治 —— 科学用药除害
化学防治在鼠类密度较高、鼠患严重的情况下,能快速降低鼠群数量,但使用时必须谨慎,严格遵循安全规范。
抗凝血剂毒饵投放:目前常用的抗凝血剂灭鼠药,如溴敌隆、溴鼠灵、氟鼠灵等,属于慢性灭鼠剂。其作用原理是破坏老鼠的凝血功能,导致老鼠慢性出血而死亡。使用毒饵时,首先要断绝鼠粮,清理环境中的其他食物来源,迫使老鼠取食毒饵。将毒饵投放于老鼠经常出没的暗角、墙角、鼠洞附近、下水道口等地方,室内每 15 平方米的房间投放 2 - 3 堆,每堆 20 克;室外沿墙、下水道、绿化带、垃圾房等处,每隔 10 - 15 米投放一堆,每堆 30 克药物,投放后药物要保持 3 - 5 天。投放毒饵后,要定期检查,及时补充被老鼠吃掉的毒饵,确保毒饵的有效性。同时,要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,防止儿童、宠物误食。在一些公共场所,如公园、小区公共区域等,由专业人员统一投放毒饵,并加强监管,取得了良好的灭鼠效果。
熏蒸灭鼠:熏蒸灭鼠适用于处理地下管道、电缆沟、废弃建筑等相对密闭的空间。常用的熏蒸药剂有磷化铝等,但磷化铝毒性极强,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。首先,用 5 厘米厚的泡沫板等材料封堵所有出入口,确保空间密闭;操作人员需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专业防护装备进入投药,按照每立方米空间 3 - 4 克的剂量投放磷化铝;投药后,在周围设置三重警示标志,如红黄警示带、声光报警器、电子围栏等,防止人员误入;投药后密闭 48 小时,通风 48 小时后,使用专业检测设备检测磷化氢浓度,当浓度低于 0.3ppm 方可进入。熏蒸灭鼠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操作,确保安全。例如在一些大型仓库的地下电缆沟出现严重鼠患时,采用熏蒸灭鼠的方法,成功消灭了大量老鼠,保障了电缆的安全运行。
五、生物防治 —— 借助自然之力
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、可持续的鼠类防治方法,借助自然界中的生物因素来控制鼠类种群数量。
保护和引入天敌:自然界中有许多老鼠的天敌,如猫头鹰、蛇、猫、鼬等。在一些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,可通过保护和营造适宜这些天敌生存的环境,来增加它们的数量,从而对老鼠起到自然抑制作用。例如,在农村的农田周边,可设置人工鸟巢,吸引猫头鹰栖息,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就能捕食上千只老鼠;在一些果园,可适当保护和引入蛇类,让它们捕食果园中的老鼠,减少老鼠对果实的破坏。在城市中,一些小区居民养猫,猫的存在也能有效驱赶老鼠,降低鼠患风险。
利用微生物制剂:一些微生物制剂也可用于鼠类防治。比如 C 型肉毒梭菌毒素(CTB),它能产生对老鼠有毒性的蛋白质晶体,老鼠吞食后,肠道会被破坏,最终导致死亡。将 CTB 稀释后,喷洒于老鼠的觅食路径上,对非靶标动物安全系数较高,是化学药剂的数倍。但在使用微生物制剂时,要注意其适用环境和使用方法,确保药效的同时,不对其他生物造成危害。在一些草原地区,使用微生物制剂防治鼠害,既控制了鼠类数量,又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。
六、监测预警 —— 实时掌握鼠情
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,能够实时掌握鼠类的活动情况和种群动态,为鼠类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,确保防治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。
鼠情监测方法:常用的鼠情监测方法有鼠夹法、粘鼠板法、鼠迹法等。鼠夹法是在监测区域内按照一定的间距布放鼠夹,统计捕获老鼠的数量,以此计算鼠密度;粘鼠板法与鼠夹法类似,通过统计粘鼠板上捕获老鼠的数量来评估鼠密度;鼠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鼠粪、鼠洞、咬痕、足印等鼠类活动痕迹,来判断鼠类的活动情况和分布范围。在一些大型企业、社区,定期采用这些方法进行鼠情监测,及时了解鼠害状况。
智能监测设备应用:随着科技的发展,智能鼠情监测仪等先进设备逐渐应用于鼠类防治工作中。这些设备利用红外感应、物联网等技术,能够实时监测老鼠的活动,并通过 APP 或网络平台将数据传输给管理人员。智能鼠情监测仪可部署在建筑物周边、下水道口、仓库等重点区域,每隔 15 - 20 米设置一个,一旦监测到老鼠活动,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,同时提供老鼠活动的实时定位和现场照片,让管理人员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。在一些城市的市政设施管理中,智能监测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鼠类防治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。
数据分析与预警:对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,能够掌握鼠类的活动规律、繁殖周期、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等信息。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数据分析系统,当监测到鼠类密度超过设定的阈值时,系统自动向相关责任人发送短信、邮件等预警信息,提醒及时开展防治工作。同时,根据数据分析结果,还可调整防治策略,如增加物理防制器械的数量、改变化学药剂的投放地点和剂量等,实现对鼠害的精准防控。在一些大型食品加工厂,通过对鼠情数据的分析,提前采取防治措施,有效避免了鼠害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威胁。
鼠类防治 “攻防战” 是一场综合性、系统性的战役,需要我们综合运用环境治理、物理防制、化学防治、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,并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,持续跟踪鼠情变化,不断调整防治策略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,彻底摆脱鼠害的困扰,创造一个安全、健康、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。若在鼠类防治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,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有害生物防制机构或当地疾控中心,获取更专业的指导和帮助。
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 |